close

我們如何阻擾了兒童的藝術? Viktor Lowerfeld著 李叡明譯

好奇的讀者,也許會問:為何寧可從阻擾這種議題開始討論,
而不從誘導藝術這樣的議題去討論呢?
我相信:家庭氣氛對兒童藝術的最大貢獻,是不阻擾兒童的自然成長。
多半的孩子,只要大人不束縛他們,都能自由自在地,有創造性地表現自己。
無須贅言地,大半的阻擾,都由於父母自認為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,
因此通常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造成的。多數的干擾,都因沒有理解兒童的真正需要而引起。
此等需要是隨著兒童的成長而變化的。我們要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,並不容易。
由於,那要有一個前提,及我們了解孩子們的想法、感受和知覺,事實上,這是教育上最困難的事情之一。
例如:一個正在亂塗亂畫的三歲小孩,當他正在紙上亂塗的當兒,也就是他十分幸福的時刻。


然而,雙親卻不了解:孩子們只有借塗鴉的練習動作,還使自己更能駕輕就熟,
於是問他:「你在畫什麼呀!」由於,孩子除了藉著塗鴉行為,享受著自己更能駕輕就熟的那種樂趣之外,
可能沒有聯想到其他任何事情,因此他可能沒有聽懂父母的問話,也因此沒有什麼反應。
好奇的父母,依然不了解塗鴉的意義,自以為善意地接著問:「你能畫一個一個蘋果嗎?」
父母仍然無法察覺:三歲孩子,對自己的畫,並沒有在想畫什麼。
小孩不能體會父母的真正用意,於是望著父母的臉。
因為蘋果對一個孩子來說,是吃的,聞的,或者是拿在手裡的東西,而不是畫的東西。
畫一個蘋果,對他的三歲小孩來說,仍是不可思議的事情。
然而,由於他的好奇心被激發了,也許就說:「你幫我畫。」
再一次,出自幫助小孩的善意,父母也許就替他畫個蘋果。
他停掉了他的塗鴉,而從此開始臨摹那張蘋果的畫了。
而那張蘋果的畫,對他而言,只不過是一種像「圓圈」一樣的東西,
因為他不能將那線條的畫,融入真實的事物裡去。


於是,當他的父母下一次挨近「強尼」的時候,他的畫紙上,可能畫滿了許多小小的圓圈。
父母不知道那畫的是什麼,而再度問:「強尼,你在畫些什麼?」強尼很得意地回答說:「蘋果」。
雖說是為了孩子好,但事實上,我們卻阻擾了孩子們想要表現自己的需求。
創造性的活動──以此例而言雖是塗鴉,但若能理解這對強尼而言是何等的重要時,
也就不難明瞭這阻擾隊強尼發生什麼樣的影響了,強尼,正在探索自己手腕的動作,
和紙上塗鴉的線之間有什麼關聯。然而動作與其結果之間的協調,對強尼此後的成長非常重要。
此一最重要感官的協調,有助於他運動的能力,手操作技巧,以及他的語言能力,
因為這種協調對舌頭的動作與效應也深具意義。
我們阻擾了兒童獨立自主地發現事物,和這種獨立行為所能帶給他的自信心。
從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畫線產生的自信,對孩子們是一重要的經驗。
我們無權剝奪他們此種經驗,而這也會傷害到他對其他活動的自信心。
我們也打斷了兒童對塗鴉自我適應的實驗性之進行。
讓小孩不斷重覆一成不變的動作,就會妨礙他們獨自發現新的情況,而要不斷地去適應它。
如此,當強尼長大後,將不能像瑪麗一樣在他緊張或感到歡愉的時候利用創造性活動,做為表現自己的手段。
如果我們沒有阻擾強尼的畫,他就會把塗鴉當成一種自然的活動。

原刊於《兒童美術與成長》:33-35,世界文物。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這是在網路上看到的一篇探討大人對孩子創作性活動影響的文章
而由於最近畫室裡 也發生相同的狀況
於是希望跟大家分享

許多父母都很著急
都忘了學習本來就是一件慢慢來.循序漸進的事
但他們似乎不知道被什麼一直推著
也想推著孩子一直走
於是孩子就被要求.被限制.被迫快快長大...

其實孩子的心.孩子的眼比我們更明白
是大人太混亂...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ahavera 的頭像
    hahavera

    (((慢慢快活。偷偷懶惰)))

    hahave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